前幾週在二次元実写化中看到這場動漫工會舉辦活動
雖然我只是個社畜,工作又跟動漫一點關係都沒有
但對這個議題實在很感興趣,就索性報名參加惹
以前稍微去過一點點聖地巡禮
一直很好奇動畫與地方合作究竟是怎麼被企劃、執行出來的
以下記錄這次三位講師分享的重點與一些個人雜談
王昱登
- 好筍出品
- 重點放在都市生活圈,而非單一社區
- 活動越小眾越好,越能聚焦特定群體
- 導覽活動可以結合
- 其他主題
- e.g.
- 老屋市集
- 攝影工作坊
- 城市速寫
- e.g.
- 議題
- e.g. 新竹二二八讀劇
- 其他主題
- 執行活動時的幾個關鍵
- 明確的目標受眾
- 該講多少脈絡
- 主題設定
- 焦點掌握
靜川 - 為什麼要「談」春日影
- 一開場推薦了幾本書,其中「島嶼新日常: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」我有點興趣 👀
- 台灣有做聖地巡禮的條件嗎?
- 若以樂團作品為出發創作,可延伸思考的方向包括
- Live House
- 樂器行
- 練團室
- 音樂季
- ACG 樂團
DIO地偶
- 若以樂團作品為出發創作,可延伸思考的方向包括
hinac
- Case Study
- 聲之形!!!
- 聖地巡禮可以帶來經濟效益
- 日本模式能複製嗎?
- 巡禮必須是原作的副產品,而不能是反過來
- 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
- 粉絲圈的規模有多大
- 一定得改編成動畫嗎
- 改編成戲劇呢?(像《返校》這麼成功,但聖地卻沒被利用)
- 或其他形式的 IP 巡禮
- 台灣準備好次文化觀光了嗎
- 或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做嗎
- 日本的模式無法直接複製,但台灣也許能找到自己的做法
- 日本目前面臨的新問題
- 作品熱潮結束後呢?
- 還要繼續留著粉絲送的周邊嗎? and etc.
- 吸引人之後,成功地把人留下了嗎?
- 成功的案例: 豊郷小学校 轉型成 とよさと軽音楽甲子園
- 作品熱潮結束後呢?
hinac 提到的聲之形聯名枡到現在依然我最珍惜的周邊之一

豊郷真的是很厲害
幾年前去的時候,我一副看起來像是在找路,當地居民直接就幫我指路 0.0

反倒是上去次 鷲宮 神社一代,人就比想像中的少了很多
甚至經過了商店街都沒注意到那是商店街...